股骨干骨折診斷通常不存在困難,獲得診斷后的早期治療可以獲得良好的功能預后,但盡管誤診或漏診的概率較低,目前仍存在少量的股骨干骨折延遲診斷或漏診斷,這類患者往往容易出現下肢的外觀畸形和功能障礙。通常延遲診斷的股骨干骨折容易出現下肢縮短,骨折斷端不愈合,畸形愈合,膝關節功能障礙等,為后續的并發癥的處置帶來困難。日前,四軍大西京醫院 Yang Chongfei 及 Zhu Jinyu 等在 injury 上報道了 Ilizarov 外固定架聯合后期內固定治療延遲診斷的股骨干骨折,為股骨干骨折漏診后的治療帶來新的方法。
研究者對 2006-2010 年間在西京醫院骨科治療的股骨干骨折延遲診斷病例進行了總結,其間共 10 例患者接受了治療,7 例男性,3 例女性,平均年齡 32.5 歲,平均延遲診斷時間 7.7 周,具體人口統計學數據如表 1 所示。所有患者術前 X 片檢查均提示存在股骨干部位的嚴重縮短和成角畸形,使用外固定架進行漸進性的牽引和復位一段時間后,將外固定架改為 DCP 內固定,如圖 1,2,3 所示。所有患者術后 2 月時進行拍片檢查,確定骨折愈合情況,其后每月復查 X 片隨訪,當患者骨折愈合,膝關節運動度達到滿意程度時隨訪終止,隨訪時間 5-22 月。同時記錄患者骨折愈合過程中出現的相關并發癥,如骨折不愈合,骨折畸形,鋼板斷裂,感染,血管神經損傷,膝關節功能等。
表 1:納入研究人群的人口統計學數據


圖 1:22 歲女性,機動車禍傷,股骨干骨折延遲診斷 5 周,雙下肢縮短畸形 5.5cm

圖 2:使用改良后的 Ilizarov 進行外固定

圖 3:使用 Ilizarov 外固定架牽引后將患肢縮短畸形減少至 1.5cm;使用 DCP 鋼板進行骨折的固定
骨折治療的 2 階段過程如下所述:
第一階段,外固定架牽引、復位。在股骨骨折近端置入兩枚 4.0mm 克氏針,克氏針和(膝關節)關節線平行,克氏針交角 60 度,在兩枚克氏針四個端點固定改良后的 Ilizarov 環(大半圓形);股骨干骨折遠端作類似操作,注意置入克氏針距離骨折斷端距離應當超過 5cm,三根連接桿連接兩個 Ilizarov 外固定架,其中兩根連接桿為鉸鏈型,可活動撐開,另一根連接桿為普通連接桿,作穩定固定用。安裝好 Ilizarov 外固定架后進行畸形骨折端的牽引復位。每天延伸 Ilizarov 外固定架 2-3mm(4 次 *0.5/0.75mm),在牽引延伸過程中要注意觀察患肢的血管及神經功能狀態,若出現功能障礙,則停止延伸;延伸時注意按照理療程序進行膝關節功能鍛煉。當延伸至患肢骨折斷端重疊小于 1.5cm 時改外固定為內固定。即進入第二階段。
第二階段:切開軟組織,暴露骨折斷端,取出外固定架,直視下復位骨折斷端,使用 DCP 鋼板進行堅強固定,術中不進行植骨。術后 2 天開始無負重股四頭肌力量及膝關節活動度功能鍛煉;當骨折端在 X 線片上出現骨痂時,進行部分負重鍛煉;當骨折線完全消失,股骨軸向叩擊痛消失時開始全負重鍛煉。
研究結果顯示:外固定架平均牽引時間 11.8 天(4-23 天),骨折平均愈合時間 3.7 月(2-6 月),無感染、神經血管并發癥發生,所有患者術后的下肢縮短畸形均得到矯正(圖 4);術后所有患者膝關節功能均恢復至較好水平,如表 2 所示。術后隨訪無鋼板斷裂。

圖 4:內固定后骨折愈合
表 2:術后患者統計學數據

研究者在討論中總結到:相較于以往單階段股骨延長手術,外固定架聯合內固定可以有效地治療股骨干骨折漏診后肢體縮短過多所造成的長短腿畸形,并且未出現嚴重的血管神經功能障礙;在延長肢體過程中對膝關節及股四頭肌的鍛煉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術后膝關節的功能狀況,而不出現一期延長手術所可能出現的肌肉攣縮等情況。但研究者在最后也建議,需要加強基層醫院醫生對各種骨折診斷的臨床能力。